2013年9月16日星期一

減肥必要知道的二三事.....(純文字分享)



這陣子除了解答最多TR90之問題外, 我發覺好多客人對減肥的CONCEPT落差很大. 我明白大家都想心急想靚, 但大家對於如何減, 減乜同埋方法的觀念都沒有很正確的概念.

我唔係PROFESSIONAL, 但我20年前已請過健身教練操我肌肉, 前幾年也有去ELYZE 花了好幾萬去減肥, 但這些經驗令我最大的得著是了解自己的身體和如何減肥才有效.

今次呢篇, 完全唔係講TR90. 而係我想分享給大家多一點資訊去了解減肥的一些指標和有關名詞.



首先要講的第一點誤解, 是大家以為體重決定身型的肥瘦, 其實並不完全正確的. 決定我們肥瘦是脂體脂和肌肉比例.

有些人是食極唔肥, 有些是減極唔瘦, 也是和身體內的脂肪/肌肉比例有莫大的關連. 首先, 同一個磅數的脂肪與同一個磅數的肌肉大5-6倍, 即是體積上都大6倍, 所以肌肉型的朋友, 就算和肥胖型同一磅數都會在外型上瘦很多, 根據資料顯示, 肌肉型燃燒卡路里都會比脂肪型快6倍, 瞓緊覺都燒緊脂! 所以BUILD UP肌肉是很重要的. 放心, 你們不會咁易練到好似張家輝!!



以下是一些常用減肥會見到的名詞;



體重與BMI

成日都聽到講BMI, 究竟是什麼呢?? BMI是Body Mass Index(=體格指數),頭文字 ‘B丶M丶I’的縮寫,是判定肥胖程度的國際標準. 

BMI = 體重(kg) / 身高(m) /身高(m)

一般認為最理想的BMI指數是22, 因為BMI為22的人較不易患與肥胖或過瘦相關的疾病,平均壽命較長和較健康。

如何逆向思考計出一般理想的體重呢?

理想體重(kg) = 22 x 身高(m) x 身高(m) 例)身高155cm者的理想體重是….. 22x1.55x1.55=52.9KG





體脂肪率丶內臟脂肪基準與皮下脂肪率

 

體脂肪依其分佈於體內的位置分為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醫學界研究指出,內臟脂肪對健康的影響最大。

 

體脂肪率(%)=(體脂肪重量(kg/ 體重(kg))x 100
 



內臟脂肪=內臟周圍的脂肪


目前已證實內臟脂肪會導致血液中的脂肪增加,造成高脂血症,並且妨礙胰島素的功用,引發糖尿病等,因此與健康有很深的關係。需預防改善及生活習慣方面的疾病,重點在於如何減少內臟脂肪。


雖然此類型內臟脂肪較多的肥胖人士,通常腹部容易突出,但腹部未突出的人士,也有可能是屬於‘隱性肥胖型’,因此也不可掉以輕心。


內臟脂肪基準

內臟脂肪基準
                                         



0.5~9.5
 

 標準

10.0~14.5
 

 略高

15.0~30.0
 

  高
 
 
 
皮下脂肪=皮下累積的脂肪
 

皮下脂肪是指積在皮膚下的脂肪,負責囤積熱量丶維持體溫。容易囤積於腹部丶雙臂丶臀部丶大腿等部位,當囤積的皮下脂肪超過需求時,會形成比例失衡的情況。雖然被認為與疾病無直接關聯,卻也被指出可能會壓迫到內臟,進而引發各種並發症。
 

一般人常對體脂肪抱持負面印象,但其實它肩負著儲存與保護內臟等各種任務,所以體脂肪太多對身體不好,但太少也不成。由男女體脂肪的分佈情況不同,判斷標準也有異。

 
體脂肪率判斷

由於天生女性的體脂比男性多, 所以女性體脂的range會多10%也是正常.

體脂肪率
    
 
男性
女性
    5.0 ~ 9.9%        
5.0 ~ 19.9 %
10.0 ~ 19.9 %
20.0 ~ 29.9 %
標準
20.0 ~ 24.9 %
30.0 ~ 34.9 %
略高
25.0 % ~
35.0 % ~

 
 

隱性脂肪


1  隱性肥胖類

這是指即使體重在標準值以下,但體脂肪的比重卻較高的類型。而且脂肪較多,代表著肌肉與血液丶骨骼等成分的比例相對減少。因此長久下去的話,可能會造成身體機能衰退,甚至危害到健康。不過因為這種類型的人難以從外觀上看出,因此通常連本人都未能察覺。

而且若還有運動不足,或是反覆以減少食用量這種極端的方式來瘦身等情況的話,即使吃的量不多,吃進去的熱量也很容易轉換成脂肪。因此請確實的攝取均衡的飲食,並養成運動的習慣。


2.   BMI高而體脂肪率低的‘壯碩’類型

這是指外觀看起來有點胖,但其實體脂肪率符合標準值,或在標準值以下,是經常運動,或從事勞動型職業的人士中較常見的類型。

現狀沒有問題。不過若在停止運動習慣後,仍保持原本的飲食習慣的話,此時攝取的卡路里相對於運動而言會過高。而且之前累積的肌肉會變少,相對的脂肪量會增加,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暴肥。因此若運動量減少時,就要注意飲食習慣。
 


基礎代謝


1天所消耗的熱量中,有6~7成是屬於基礎代謝

人體1天消耗的熱量是以下列3項合計而成。

基礎代謝:維持生命所需熱量

生活活動代謝: 工作丶家事丶興趣等日常活動所消耗的熱量

飲食施展性熱代謝: 進食時一連串消化吸收反應所消耗的熱量

 

3者的比例分配大致為基礎代謝6~7成丶生活活動代謝2~3成丶食物誘導性代謝1成。其中基礎代謝佔身體消耗熱量的比重最大。若1天飲食量超過‘基礎代謝+生活活動代謝+食物誘導性熱代謝’所需的熱量,多餘熱量就會變成脂肪而囤積在體內。

所以基礎代謝是必須的, 如果運動量少又不多郁動,生活代謝和飲食施展性熱的熱量吸收也要略加控制了.注意食物的選擇也可以幫到手.

  我們時常說年紀大了, 新陳代謝會降低,這是必然的事實, 人的
基礎代謝率會在接近20歲時達到高峰,之後逐年減少。一般認為這是身體機能隨著年齡增長而降低所致,而骨骼肌(即肌肉)的減少也是主因之一。

即使未活動身體,肌肉仍會每天消耗能量並製造熱量。以維持基礎代謝中‘維持體溫’的功能。因此若肌肉減少,人每天消耗的能量就會變少。如果我們在基礎代謝率降低後仍保持跟年輕時相同的飲食習慣,就會造成所謂的中年發福。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我們必須掌握自身的基礎代謝率度持續運動,以維持原來的骨肉量或增加日漸減少的肌肉(骨骼肌)量.這就是我說增加肌肉的重要性, 也是年紀越大, 整體好像"縮水"的原因, 我看到我媽媽好像每年都矮小就更加警惕我自已.
 
 

骨骼肌率

指骨骼肌重量在體重中所佔的比例。

骨骼肌率(%)=(骨骼肌重量(kg/ 體重(kg))x 100



骨骼肌


肌肉大致上可分為3種,分別為構成內臟的平滑肌,構成心臟的心肌,以及牽引身體活動的骨骼肌。其中,骨骼肌可透過運動等方式加以鍛鍊(增大).如上述說明了肌肉的重要性.

 

身體年齡進行整體判斷

身體年齡是將身體善以基礎代謝換算而成的年齡。這是你對你自己的‘身體’進行整體判斷的指標。

 

何謂身體年齡?

指將身體善依基礎代謝率換算而成的年齡。由於基礎代謝是以整體重丶體脂肪率丶骨骼肌率等數值計算而成的結果,因此可藉以判斷身體年齡與實際年齡的差距。如果你已45歲,但計算出身體年齡是35歲, 這就要恭喜你了! 如果你45歲,但計算出身體年齡是55歲,那即代表你要好好留意自己的健康, 找出問題所在.

身體是自己的, 攪不好健康,除了花了冤枉錢看醫生, 時常沒精打彩, 做什麼也提不起勁, 已夠弊傢伙.


說了這麼多, 其實是想大家有一個正確點的觀念, 因為看到最近有些朋友食了一個減肥藥, 心悸手震都算了, 另一位食了之後不停腹瀉, 最後去到疴血的地步. 這都是因為太心急想最快見到效. 其實要磅數即減三幾磅有幾難?? 去多幾次大, 加上排水效果, 曇花一現真係唔難. 我追求的長遠和健康的瘦, 所以正確的認識是很重要. 瘦左但樣貌憔悴都不是我想要的效果. 大家緊記, 磅數不是決定體型, 體脂和肌肉量才是呀!

 


** 希望這篇文章幫到大家啦 **


請按以下ICON "LIKE"我的FACEBOOK FANS PAGE "C-DOU"啦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